

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报载,美国篮球巨星乔丹上中学时,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扣球动作,震惊了全场。事后,有人问他,平时也没见你练过投篮啊,怎么做得那么好?乔丹回答说,我每天都在心里想着扣篮的全部动作,每个细节都想到了,一遍一遍地练习,所以在球场上才会那样做。人们更加惊讶:难道在心里也能练好篮球? 为研究“心里能否练好篮球”这个课题,美国人做了一个“心理意象”试验: 试验者把一个班爱打篮球的男生分成三组,确定试验练习20天。第一组每天练习实际投篮20分钟,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;第二组记录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实际投篮成绩,但在期间18天不做任何实际练习;第三组记下第一天的实际投篮成绩,之后19天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,如果投篮不中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。20天后,三个组再实际投篮20分钟,计算实际进球率。 试验结果如下:第一组进球率增加了24%;第二组成绩毫无进步;第三组进球率增加了26%。想象练球比实际练球的进球率高出了2%。 美国人“心练比实练效果还好”的试验,对于我们认识心练书法的作用,具有启示意义。因为投篮和用笔有相似之处,都是练一种过硬功夫。投篮是练“准”,用笔也是练“准”——“准确的重复”(启功语,见《启功杂忆》),合乎法度的挥毫抒情。既然都是练的“准”功夫,因而“心练”的方法是可以通用的。 心练书法的作用,尽管没有“试验数据”说明(也许有,但笔者不知道),但历代书法家对于“学书者不必皆笔”(清·朱履贞《书学捷要》)的观点是有共识的,也都是身体力行的。先贤们强调的读帖、意临,其实就是心练。“学时不在旋看古人字本,逐画临仿;但贵行、住、坐、卧常谛玩,经目著心”(宋·范成大语)“谛玩,经目著心”就是心练的表现。据说,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就是两天心练(读帖、意临)一天实练,成为书界“中兴之主”的。 这里说的“心练”,和传统说的“空仿”或“书空”基本相似,但略有不同。“空仿”或“书空”是在没有笔墨纸的情况下,心里想着碑贴范本的字形和笔势,以手指或别的工具代笔,在掌上、腹部、地上、桌上、或其他物品上,甚至在空中比划着空写。心练,则是心里想象着如何运笔在纸(或其他载体)上准确地表现碑贴范本的字形,不用手指或别的工具代笔,也不必在有形的物品上比划着空写。当然心练也是一种“空写”,是想象着用毛笔空写。 心练为什么能够产生作用?是因为我们身体器官的所有动作,都是受心(大脑)支配的。心练,实际上是“练心”。“练心”接受信息和指挥器官动作的功能。实践证明,多次地重复地练习某一项活动,就会使心强化“记忆力”“模仿力”“再现力”,从而在实际进行该项活动时就可以取得“熟能生巧”“熟能生精”“熟能生新”的期望效果或预料之外的奇特效果。 就练习书法来说,就是练心的“先吸后吐”:读帖时,琢磨先贤之心,把法帖的笔法、字法、行法、章法、墨法等“吸”——记到心里去。然后再想象着如何在临帖和创作中,运用手中的毛笔(内心的外化物),把“吸”到心里的东西,准确地或有创造性地“吐”——再现出来,把“墨迹”留在载体上。 需要指出的是,每次心练的时间不宜过长。美国人做投篮“心理意象”试验时,一次只规定想象20分钟。因为时间一长,精力就难以集中了。就习书来说,应因人而宜,自己确定想象的时间。不管多长时间,哪怕是20分钟,也不能“走过场”。要一丝不苟,一笔一笔地练,一个字一个字地练。要像篮球巨星乔丹那样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完成应该做的“全部动作,每个细节”;不满意时,还要像上面说的试验第三组那样,“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”,以实现加深对碑贴范本字形以及笔势记忆的目的。否则,是难以取得乔丹那样“完美扣篮”效果的。 每次心练也不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地空练。一般来说,应结合具体的碑贴来进行,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,进入愉悦的境界。清代学者陈希祖在《云在轩稿》中说:“学书不必展卷即临,须细玩之,渐得一种秀气,则此帖全神在目。” 这里,陈希祖强调指出了“须细玩之”。“玩”者,观赏揣摩也。不是一般的观赏揣摩,是“细”——细致周密反复地的观赏揣摩。只有这样,才能入眼入心,“渐得一种秀气”——慢慢获取一种灵气,进入一种聪明、美丽、优异起来的精神状态。于是“此帖全神在目”——从宏观和微观上把“此帖”的笔势和字的形神都融会在心目中了。此时再去下笔,就有可能“准确的重复”乃至创造了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心练,是习书者实现写好字目标的一个“创造性机器”,只要把它开动起来,就会离写好字的目标越来越近。 心练的好处起码有“三不”:不受时间限制——什么时间方便就什么时间进行;不受场地限制——什么地方方便就在什么地方进行;不受物质条件限制——没有笔墨纸砚照常可以进行。这对于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习书者来说,是非常重要和特别有意义的。 心练的缺陷也有“三不”:不能留下墨迹;不能进行自我检查和总结;不能请同好和高人进行指导。因此,从根本上说,心练不能取代实练。即如经常心练,也不能放松实练。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,才能相得益彰。这正如练习篮球投篮一样,如果不把心练的成果体现在实际投篮的命中率上,心练就成了毫无用处的虚练。当然,实练也要讲方法重实效,特别要在“准确”上下功夫。启功先生曾经说过,哪怕一天写一两个字,只要写得准确就行。否则,就是一天练十个八个小时,也难以奏效。 行文至此,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阐述的“心练”是狭义的心练,是习书的一种具体方法。其实,心练还有广义的内涵和外延,就是通常说的练“字外功”——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涉猎其他艺术等。那是另外一个话题,打住。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
